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以教材育人、促学促教为宗旨,以把握教材建设方向、提高教材建设质量、加强教材建设研究为目标,充分发挥外语教材研究、指导与服务功能,服务于中国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2019年成立以来,中心定期举办“中国外语教材研究前沿论坛”,以推动中国特色高质量外语教材体系建设为宗旨,聚焦国内外外语教材研究前沿方向,深入探讨教材建设与研究的创新路径。论坛得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支持,已成为我国外语教材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
 
 
 “第七届中国外语教材研究前沿论坛”将于2025年11月8日在线举办。论坛特邀教材研究专家,围绕八大主题展开报告与研讨,系统梳理教材内容、使用与编写研究趋势,并结合典型案例,示范前沿研究方法,以期推动数智时代教材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双向赋能与协同创新。欢迎全国同行积极参会。
 
	
 
 
	会议时间
2025年11月8日(星期六)
		
 
	
会议日程
		
 
	
论坛摘要及发言人简介(按发言顺序排列)
		
 
	
外语类教材评价标准框架的构建及其内涵解读
张莲
摘要:本研究报告外语类教材评价标准框架的构建及其内涵解读。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研究步骤包括:通过相关概念解析和文献综述初构框架,进行大规模调研重构框架,采用准德尔菲法修正框架及相关指标,通过模型拟合进行量化验证,以及提交专家组质证等。通过上述研究步骤,构建并验证外语类教材评价标准框架。该标准框架包含六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思想性、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和趣味性,以及在一级指标基础上析出的18个二级指标。最后,本研究对标准框架一级指标的内涵进行了简要解读,并对框架应用前景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张莲,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研究领域包括教师认知与发展、课堂话语分析、二语写作和二语教材评价。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外语教材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评析与展望
徐锦芬
摘要:本报告首先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概述,包括实证研究方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方法的特征及其适用范围,然后基于近年来有关外语教材使用实证研究的SSCI和CSSCI来源期刊文章,对其进行评析。接下来进一步选取两个案例详细分析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研究结果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最后指出当前外语教材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以期引导后续研究的方向,并推动外语教材使用研究的深入发展。
 徐锦芬,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卓越学者首席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ESOL中国华中区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多家SSCI及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二语习得、教师发展。
 
	
生成式AI时代大学英语数智教材建设框架探索
王海啸
摘要: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英语教材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研究首先回顾我国数字教材的发展历程,分析生成式AI在动态内容生成、个性化学习支持、多模态资源整合以及教学交互优化等方面的潜力。基于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及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了生成式AI时代大学英语新形态数智教材的建设框架,包括教材结构、教材形态、学习体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跨界整合、评估反馈与质量规范等八个围度。
 王海啸,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与教学、语言测试、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主持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等。
 
	
“双轨融合”“内外兼顾”: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编写理念与实践——以《理解当代中国 汉英翻译教程》为例
张威
摘要:加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的编写与应用,是当前中国翻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所在。以《理解当代中国 汉英翻译教程》为例,本研究重点介绍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特色,具体说明相应教学建议,以期强化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提高新时代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张威,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教育、语料库翻译研究、中国话语对外译介等。
		
	
国际英语教材研究二十年:热点与启示
王雪梅
摘要:英语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引发学界关注。为探究国际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与热点,本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中2003年至2025年收录的英语教材相关文献,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对其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英语教材研究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侧重宏观理论支持下的实证研究;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分析研究、价值观研究和性别歧视研究等。最后,从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未来教材研究进行展望。
王雪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语委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上海市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1项。已出版著作4部,主编或参编著作、词典8部,教材12册;在国内外期刊、报纸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市一流课程。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课程思政名师称号。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续论视角下的外语教材设计:理念与应用
王敏
摘要:本研究以续论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材设计将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创新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以打破两者之间的藩篱。研究首先阐释理论、实践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教材在二语习得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作用。然后,简要论述续论的核心观点,并通过任务设计实例具体分析如何在教材编写中将这些理论观点操作化,贯穿输入、产出、反馈等各个关键教学环节,从而实现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与融合。
王敏,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互动协同与结构启动、续论、人机对话、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写作等。曾在Applied Linguistics、Modern Language Journal、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System、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TESOL Quarterly、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等国内外知名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获第八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国内外新形态外语教材研究的系统分析与发展前景
张虹
摘要:本研究基于PRISMA框架对近二十年(2006—2024年)国内外101篇新形态外语教材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发现,国内外新形态外语教材研究总体发文量呈显著增长趋势,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主题聚焦教材评价与开发,对教材使用与分析重视不够。实证研究中,理论框架应用不足,缺乏系统性;研究对象涵盖大、中、小学全学段教材,相对侧重大学阶段教材,教材语种以英语为主;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多数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本研究揭示了国内外研究的共性问题,并展望了我国新形态外语教材研究的发展前景。
张虹,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师教育、外语教材。
	
AI赋能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的路径与策略——以《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赵燚
摘要: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正深度嵌入教材编写、出版与教学全链条,以多元可能赋能教材使用。然而,如何有效调用AI工具有机整合教材资源、重构教学流程,对一线教师的数智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以《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根据教材编写要旨,探索构建基于“内容—表达—思维”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AI赋能教材使用路径,在此基础上,依循“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提出AI赋能教材使用策略,并以典型教材使用活动举例说明,以期为AI赋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赵燚,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外语教育、商务英语。曾主持和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省部级教研项目。近五年主编三本、参编多本大学英语教材,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教研论文多篇。荣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人)、2023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团队负责人)等奖项,曾多次获评全国各类英语演讲比赛指导教师奖。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青年骨干个人。
 
 
直播观看方式
方式一:“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视频号,即可预约直播。
	
	方式二:“外研社·U讲堂社区”,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直播。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5年10月
	
